首页 >黄历生活 >佛学 >道教文化风景区

道教文化风景区

更新时间:2025-04-11 21:09:10

1:道教文化风景区

我们都知道,三亚是知名的旅游胜地,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游玩。是许多新婚蜜月、毕业旅行者无二佳选。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,接下来我们一起和城市文化来看看三亚知名景点的相关介绍。

景点介绍

三亚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西部的南山山麓,大小洞天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海景、山景和石景号称琼崖第一山水名胜。总面积为22.5平方公里,景区已有800多年历史,是着名的道教文化风景区。

风景区内至今仍有“小洞天”、“钓台”、“海山奇观”、“仙人足”、“试剑峰”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,还分布着许多株“不老松”,是国内独一无二的“寿比南山不老松”景观区。山、海、林泉是构成一个旅游名胜必不可少的条件。这里,崖州湾弧弦百里,碧波万倾;鳌山云深林翠,岩奇洞幽;海岸遍布神工鬼斧,肖形状物之大小磊群;山海之间宛如一幅古朴雄壮的长卷画图。这里融汇了秀丽的海景、山景和石景。

来这里可选择乘坐电瓶车轻松游览景区。途中“老子望海”、“鉴真沐海”等天然奇石形象逼真,南山不老松、南海龙王别院等景点更是承载了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底蕴。

旅游交通信息

25路新国线旅游公交车或29路公交车,“大小洞天”站下即可。

景区内部交通

可选择乘坐电瓶车轻松游览景区。有两条乘车路线可供选择。无论选择那条乘车路线,都不会影响拍照、观看景点。

乘车途中会有工作人员沿途讲解景区文化及主要景点所位置。景区往返6公里路程,有点在于可以节省时间和体力,景区电瓶车票实行一票制,每位15元,不分单、双程。

第一条路线是上山路线:从椰林吧出发直达半山腰观海平台玄妙阁终点站,然后再继续步行游览山上及海边所有景点,在指定乘车点乘车返回。

第二条路线是海边路线:从椰林吧出发直达最远的景点小月湾终点站,然后往回走看海边及山上所有景点,在指定乘车点乘车返回。

特别提示

景区位于山海交界处,悬崖峭壁较多,游玩时要注意安全。景区也有住宿供选择,有别墅和帐篷,别墅价位较贵,帐篷大约为300元一天。

2:道教文化解说: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

灵宝天尊,道教三清的第二位。看过《封神演义》的你会知道,在剧情中,出现了三清中的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两位尊神,但没有灵宝天尊,而是出现了通天教主,那么,灵宝天尊会是通天教主吗?相信有很多人会那样认为。具体如何,请看下文。

灵宝天尊不是通天教主,通天教主是明代所著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和网络洪荒流小说中的截教教主,不是正统道教中的人物。

《封神演义》出现了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、通天教主。对道教有了解的人不难发现,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两位尊神是道教三清中的,但是通天教主在道教中也没有相关的说法,但是因为没有提及灵宝天尊,因此很多人便以为通天教主就是灵宝天尊。而实际上通天教主是小说虚构人物,和灵宝天尊并无关系。

灵宝天尊简介:

灵宝天尊名经宝,居三清的第二位,又称上清大帝或灵宝道君,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,手捧玉如意。由太元圣母体内降生以后,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房中。日夜吸纳玉晨精气、庆云紫烟,凝神集气,幻化成型,然后转世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,寄胎于洪氏,育形为人的肉体。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,方才将他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峰下。到年长之后,开始参悟道真,一心追求至道。他坐在七宝笃林下,苦思百日,而后遇到元始天尊降临,授予他灵宝大乘之法妙经十部,灵宝天尊遂修成得道。

一般庙宇中居左,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写的《真灵位业图》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,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。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,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。

通天教主简介:

通天教主是明代所著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和网络洪荒流小说中的截教教主。许仲琳所作《封神演义》小说体系内东西方五位至圣教主之一(不包括至高的鸿钧老祖),天道不毁,圣人不灭。年约二十岁的阳刚英俊之相的青年。

在小说中为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师弟。鸿钧老祖的小弟子,最受师父鸿钧道祖宠爱。将分宝岩上大部分上等灵宝都给了他。掌鸿钧亲赐诛仙剑阵,为天道第一杀阵。玄妙诡变、杀机无限、凶险万重、煞气究极无比,非四位圣人联手不破。御拥金霞冠光芒无比,十余丈远近观之不明(赐多宝道人又转赐火灵圣母)。手握二十四颗定海珠攒成一串散发五色毫光、眩敌灵识五感、威力巨大犹如四海之力(赐赵公明之后又被燃灯道人所得)。持有混元金斗内藏天地按叁才,包藏天地玄妙(赐三霄娘娘之后被老子带上玉虚宫,封神过后,又还予三霄娘娘)。道场位于东海蓬莱岛紫芝崖碧游宫。

3:道教文化详解:道教的六御是什么东西

道教文化中有六御。这六御是:玉皇大帝、紫薇大帝、长生大帝、天皇大帝、青华大帝、后土皇地祇。可能我们都对玉皇大帝的称谓比较熟悉,而对于其他的几个并不是很熟悉,接下来本文为你具体介绍道教的六御。

道教过去有“六御”之说,“六御”分别为为:

●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〔玉皇大帝〕

●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

●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

●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(又称太乙救苦天尊)

●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

●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

昊天金阙玉皇大帝:

玉皇大帝“昊天金阙玉皇大帝”,“中央玉皇大帝”,六御之首。

玉皇大帝,居于太微玉清宫,全称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”。究其名号,据《玉帝圣号同异考》说:“玉帝圣号,崇自牿劫前,中古复尊上,重称赞耳。世主好道,感玄恩,各就所见闻,所皈重,随其彰着,敬上诸神之号,以定称谓。

西方太极天皇大帝:

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”勾陈大帝“、”天皇大帝“,为道教尊神”六御“中的第二位神。

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,《上精灵宝大法》卷四称天皇大帝:”乃北极帝座之左,有星四座,其形联缀微曲如勾,是名勾陈,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,是为天皇大帝也。

中天紫微北极大帝:

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“紫微北极大帝”,“中天星主紫薇大帝”,“北极大帝”,“北极星君”,六御之一。

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,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,又称“北辰”、“天枢”,居于紫徽垣内。《上清灵宝大法》卷四说:“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。按《天文志》云:南极入地三十六度,北极出地三十六度,天形倚侧。盖半出地上,半还地中,万星万炁悉皆左旋,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,故天得以动转也。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,其实正居天中。为万星之宗主,三界之亚君,次于吴天,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。”《后汉书》卷四十八亦曰:“天有紫微宫,是上帝之所居也。”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,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。

东极妙严青华大帝:

太乙救苦天尊有“寻声救苦天尊”、“东极妙严清华大帝”、“十方救苦天尊”等号,简称救苦天尊。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,同时也是六御之一,配合玉帝统御万类。

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“太一”演变而来的。太一,本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,“太一者,元祖也。养之不穷,用之不竭,能生万物,乃气之祖宗,造化之基也”。被称为“太一”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,是道家、道教最根本的信仰“道”。因此,也可以说“太一”即“道”。在崇尚鬼神的古代,人们将“道”的别称“太一”尊为天神,并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。

南方南极长生大帝:

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,南极太薇长生大帝,为元始天王九子。

南极长生大帝全称“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”,居高上神霄玉清府,简称神雷玉府。

承天效法后土皇地:

大地之母: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上古时候被称为(后土)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“四御”中的第四位天神,简称“后土”,俗称“后土娘娘”。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,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。

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。《礼记·都特牲》曰:“地载万物,天垂象,取材于地,取法于天,是以尊天而亲地也。故教民美报焉。”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,故“亲于地”,并加以“美报、献祭”,遂有“后土”崇拜,大约始于春秋时期。

4:宗教文化:江西道教文化

道教是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,是我国崇拜鬼神之说的的理论依据。主旨在于追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。而江西因其名山好水众多成为了公认的道教源流之地。是江西文化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。

江西道教的源流之地,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。道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产品,虽然由来已久,与信奉黄、老学说的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,但正式成为一门宗教却是在东汉时期。江西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,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丹传道始,创建天师道,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,迄今绵延近两千年。

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世家外,无与伦比。它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道教,又是影响最大的宗教组织。其教义盛传东南亚,远播欧美。现尚保存完好的“嗣汉天师府”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,规模宏伟,建筑瑰丽,号称“南国第一家”。此外,南昌西山、樟树阁皂山、上饶三清山、萍乡武功山、南城麻姑山等都是着名的道教胜地。

龙虎山原名云锦山。东汉中叶,道教创始张陵(亦称第一代天师)在此炼丹,“丹成而龙虎现,山因得名”,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。自张陵以后,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,历1900年,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,素有北孔南张之称。

自古以来,江西的名山大川、风景胜地,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。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。西山,古称洪崖山,因伶伦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。西山还被称过逍遥山、散原山、南昌山等。

据周景式《庐山记》记载,有一个“生而神灵”名叫匡俗(续)人,曾隐居在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,求仙学道,被汉武帝封为“南极大明公”。还传说流传很广、影想很大的麻姑女寿仙就诞生在山姿奇秀、风景美丽的南城县麻姑山。早在汉昭帝时,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、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。

据道书说,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,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,继承祖业,开创天师道龙虎宗。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、隋唐成长壮大起来,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,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,即龙虎山、阁皂山和茅山,前两山都在江西;到元时进一步被封为“正一教主”和主领江南道教。明初,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,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。

江西道教对道教思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,如天师道对道教“道论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一是天师道早期对“道论”的神学化;二是天师道变革时期对“道论的”玄学化;三是天师道兴盛时期对“道论”的演化,即把外在于人的“道”变为直指人内心的“道”。

又如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、儒、释,倡导三教归一。认为道教的净明,儒教的忠恕,佛教的大乘,三教之旨,殊途同归。净明是对内心修炼的要求,忠恕是对行持的要求。江西道教对科学技术的贡献。在炼丹方面,着名的有张陵、葛玄、葛洪、张宇初等;在符、箓、斋、醮方面,有与科学暗合的地方,故有所谓的“灵验”。

在养生方面,内炼理论和内炼实践都很丰富。如天师道早期经典《太平经》和《老子想尔注》阐述了“守一”等炼养之道,主张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、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,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养生学之要旨。张陵的“九鼎丹法”就是内炼的一种。而神霄派就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,主张内炼成丹,外用成法。

江西道教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很多价值很高的创作。如道教宫观宏伟华丽的建筑艺术;大量至今仍闪烁其光辉的诗、文、碑刻、记传等;特别是为了祈禳奏章而发明了“青词”或曰“绿章”的一种文体而流传于世;还有在道场从事斋醮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仪式,比如有音乐、有歌唱、有舞蹈等等,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,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。

5:浅谈湖南道教文化

我国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,道教文化理推万物,对我国的哲学、艺术、文学、音乐、医药、天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,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。现在,我们就来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。

天师张道陵,于东汉中期“自天目山游南岳,谒青玉、光天二坛,礼祝融君祠”,东汉末至魏晋之交,先后又有张正礼、冶明期和陈兴明等名道在南岳栖止修真,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,于东晋初入南岳,开坛布道。从东汉至晚清,在湖南境内从事修真、传道的著名高道,达数百人之多,其中南岳高道一百一十余人。在“三十六洞天”、“七十二福地”中,湖南分别占有六“洞天”和十二“福地”。

湖南道教宫观的兴建,始于魏晋,盛于唐宋,全盛时达数百所。目前,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著名宫观除南岳庙东八观以及黄庭、玄都、紫竹林、祖师殿、朱陵宫等宫观外,尚有长沙云麓宫、河图观、陶公庙,桃源九龙山、株州仙岳山、茶陵云阳仙、郴州苏仙观,永顺祖师殿等宫观50余座。

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。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。据传说,早在道教创始期,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,“尝自天目山游南岳,谒表玉、光天二坛,礼祝融君祠”。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,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,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,传播上清经录,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,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。被封为南岳夫人,人称魏夫人。唐代道教鼎盛,湖南亦获得长足发展。

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,逐步有三山五岳、三十六洞天、七十二福地之称。而在三山五岳中,湖南占其一,即南岳衡山;三十六洞天中,湖南占其六;七十二福地中,湖南有其十三。明代,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,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“祖师殿”。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、慈利五雷山、岳阳大云山、张家界朝天观等。近代时期,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,仍有所建树,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,如:长沙河图观、斗姥阁,南岳祖师殿,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。

湖南道教不仅由来已久,而且历代高道辈出。仅清《南岳志》记载,从东汉至明清时代,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,或结庐修道,或参访云游,或谈玄讲道,或立说著书。近代湖南道教人士还适应时代潮流,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,如1912年成立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。

特别有影响的是1939年在南岳成立的“南岳佛道救难协会”。这是周**、叶**同志亲自动员支持并建议定名的抗日救亡组织,叶**应邀参加了成立会,并发表讲演,号召爱国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观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,常常见到洞天、福地之名,所谓“洞天福地”,是道教选定的仙境:“洞天”,指有山峦合抱中虚,兼采阴阳二气的“洞室”通达上天,神仙主治,众仙所居,凡夫道士居此修炼,即可登仙;“福地”即谓“得福之地”,多为地仙、真人主宰,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。

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,早期道经《道迹经》、《真诰》均已提到“十大洞天”、“福地志”。南北朝道书《敷斋威仪经》将天下分为“二十四治、三十六靖庐,七十二福地,三百六十五名山……”,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(647——735)所编《天地宫府图》,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(850——933)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和北宋道士李思聪《洞渊集》等书中。

湖南地处华中,道教文化渊源流长。全国“36小洞天”,湖南境内就有6处:即南岳衡山洞天、醴陵小沩山洞天、醴陵瓷业源头——沩山古洞天;东堡沩山,众山环绕,绵亘数十里,泉清林茂,风景秀丽,当地称“古洞天”。所谓“洞天福地”,是道教选定的仙境。“洞天”,指有山峦合抱,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“洞室”,可直达上天,为神仙所居洞府,凡夫、道士居此修炼,即可登仙。

虽是道家之说,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,山灵水秀,有其独特魅力。沩山洞天,峡谷幽深,溪流潺潺,清澈见底。冲口截流筑坝,建望仙桥水库。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。相对于十大洞天,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桢《天宫地府图》,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,72福地中,湖南有洞天6处,福地12处。

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: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,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。唐代,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,宋殿元易祓书匾:小沩山寺,又名大通寺。清雍正七年(1729),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,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,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,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,在当地招工,传授技艺,创办瓷厂,生产釉下青花瓷,是醴陵瓷业发源地。后逐渐向赤竹岭、老鸦山、王仙、大林、漆家坳、五石窑前等地扩展。

兴旺时、沩山有瓷厂百余家,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,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,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“洞天”,曾有“小南京”之美称。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(明朝人)建樊公庙。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,大开庙门,各厂业主、技师、徒工齐来拜祭。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,1996年再建山门。樊公庙于1958年被拆毁。宁远九嶷山洞天、望城洞阳山洞天、辰溪大酉山洞天、桃源桃源山洞天,第二十五,幕阜山洞,名“玄真太元天”。

查看全部

标签: 道教文化 风景区

上一篇: 仙剑奇侠传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啊?电视剧内容介绍
下一篇: 家里养什么花不怕晒

热门推荐

热门资讯